洪都拉斯
洪都拉斯,全称洪都拉斯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Honduras;西班牙语:La República de Honduras),位于中美洲北部,为中美洲第二大国,仅次于尼加拉瓜(Nicaragua)。北临大西洋的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南濒太平洋的丰塞卡湾(Golfo de Fonseca),陆地边界西和西南分别与危地马拉(Guatemala)、萨尔瓦多(Salvador)接壤,东南与尼加拉瓜交界,国土面积11.25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033千米。2022年,洪都拉斯人口为1022.1万人。洪都拉斯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全国分为18个省,首都是特古西加尔巴(Tegucigalpa)。
科迪勒拉(并行山脉)山系由西向东穿过洪都拉斯中部地区。国境内75%以上为山地,是中美洲山地最多的国家。北部山脉以花岗石和结晶岩为主;中部山脉由白垩纪沉积岩形成;西南部是火山高地,由深色火山石构成的交替岩层组成碎屑和熔岩流。内陆板块分为三个自然地理区:中部高地区、加勒比低地区和太平洋低地区。近海分布众多岛屿如巴伊亚群岛(islas de la Bahia)和底格雷群岛(El Tigre)等。洪都拉斯气候以低地热带气候和山地温带气候为主。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别,每年6~10月为雨季,其余时间为旱季。沿海及山地向风坡地区每年9~10月常有飓风灾害,是世界上受飓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洪都拉斯原为美洲原住民居住地。16~19世纪被据为西班牙及英国殖民地。1821年9月15日宣布独立,1823年加入中美洲联邦共和国。1838年联邦解体后成立共和国。自1821年独立以来,洪都拉斯共发生140次政变,是拉美政变最频繁的国家之一。2021年11月,自由与重建党候选人卡斯特罗( Castro)成为洪都拉斯历史上首位女性总统。
作为拉丁美洲地区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洪都拉斯工业不发达,经济上严重依赖香蕉和咖啡两种农产品出口,是一个以经济作物贸易为主的农业国,农产品贸易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96.57亿美元,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2.1%、25.8%、62.1%。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洪都拉斯在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中竞争力排名居第101位;2020年底,外债累计108.50亿美元;2021年5月,标准普尔对洪都拉斯主权债务评级BB-,展望稳定。
洪都拉斯是联合国、77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美洲国家组织、中美洲议会(PARLACEN)、中美洲一体化体系等39个国际组织的成员。1995~1996年度首次担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非常任理事国。20世纪80年代,洪都拉斯是中美洲第二大接受美国援助国。1982~1992年,美国共提供给洪都拉斯14.27亿美元经援。2023年3月26日,洪都拉斯和中国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洪都拉斯共和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洪都拉斯政府即日起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中洪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洪都拉斯是玛雅(Maya)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曾是玛雅人(Mayas)宗教、文化中心之一。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潘遗址(Ruinas de Copán)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普拉特纳河生物保护区(Río Plátano Biosphere Reserve)是中美洲为数不多的热带雨林遗迹之一,拥有丰富的植物和野生动物及前哥伦布时期遗址和岩画。1982年,该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6~2007年和2001年两次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截至2017年,洪都拉斯有9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覆盖全国36%领土。随着国际游客受洪都拉斯特色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观光产业逐渐成为国家重要新兴产业之一。主要旅游景点有海湾群岛(Islas de La Bahia)及罗阿坦岛( lsla de Roatán)、科潘玛雅古城遗址等。
名称来历
洪都拉斯名称来源存在多种解释。有人说洪都拉斯得名前所在地区被称为瓜伊姆拉斯(Guaymuras);有文件说洪都拉斯以前称为伊格拉斯(Higueras),意为“无花果”;有些西班牙人称该地区为新埃斯特雷马杜拉(Nueva Extremadura);也有说法是洪都拉斯是西班牙探险家所发现,并称这块土地是被当地士著人取名为“Hondure”;还有文件说洪都拉斯过去叫维马斯(Waimas)、丰杜拉(Fondura)和特尔努拉(Ternura)等。
其中最为普遍的说法是,150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班牙语:Cristóbal Colón)第四次率船队远航美洲抵达洪都拉斯时,突然遭到暴风雨的袭击。哥伦布的船队躲进一呷角,这里成为他们的避难所。风暴过后,哥伦布高呼:“感谢上帝(Graciasa Dios),我们逃出了深渊(Honduras)!”从此,这一呷角被称为格拉西亚斯·阿迪奥斯(Gracias a Dios),而科科河(R.Coco)以西地区则被称为洪都拉斯。1607年,洪都拉斯名称开始出现在官方文件中。在当时的文献中洪都拉斯所在地区称作希布埃拉斯·洪都拉斯(Hibuerase Honduras),或称伊格拉斯·卡沃·洪都拉斯(Higueras e Cabo de Honduras)。1865年,洪都拉斯成为正式名称。
历史沿革
史前时期(前1800年以前)
公元前2000年,玛雅人在洪都拉斯西部与危地马拉交界处居住。
玛雅时期(前1800年~1500年)
约公元前1600年,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玛雅文化出现在洪都拉斯。在国境中部乌卢阿(Ulua)河谷的埃斯孔迪多港(Puerto Escondido)的玛雅文明前古典期早期村庄遗址曾发掘出公元前1600年的早期陶器。
公元前1400年,科潘玛雅遗址山谷中出现小型农业社区。
公元前6~前4世纪,洪都拉斯西北部属玛雅帝国的一部分。
公元427年,来自危地马拉佩腾(Petén)湖畔玛雅古典时期第一座城市蒂卡尔(Tikal )地区的玛雅首领亚克斯·库克·莫(Yax Kuk Mo)抵达科潘山谷并建立了一个由16位统治者组成的王室王朝。
公元435年,科潘玛雅遗址开始建城。考古遗迹和公共广场揭示该王朝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庙宇、广场、祭坛建筑群和球场今天仍可看到。科潘作为玛雅城邦之一,王城保有发达的古美洲原住民文化,如象形文字、金星历法等。
几个世纪过后,科潘王朝形成一个很强的政权,控制着辽阔疆域,至公元9世纪时达到顶峰。其人口高峰期有2~3万人。
公元10世纪,所有玛雅人城邦逐渐被废弃。大约1200年,玛雅人完全放弃科潘。玛雅文化衰落后,洪都拉斯没有兴起其他文明,只有少数印第安部落分散在山间谷地生活。
公元11世纪,一支玛雅人后裔移居到洪都拉斯,主要以狩猎、采集、捕鱼和耕地为生,基本上处于原始公社阶段。
殖民时期(1502年~1821年)
1502年7月30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第四次航行到达洪都拉斯附近沿海,其率领的船队抵达巴伊亚州群岛的瓜纳哈岛(Guanaja Island)。遇到深渊,船难以靠岸,故称其为“Honduras”,意为“深度”或“无底深渊”。8月14日,哥伦布在洪都拉斯南部拉斐尔·特鲁希略(Trujillo)附近登陆,第一次踏上中美洲大陆,三天后正式占领这块土地。
1524年,完成征服墨西哥(Mexico)领土的埃尔南·科尔特斯(Hernán Cortés)派遣其部下将洪都拉斯国土纳入西班牙人统治范围之中。
1536年,西班牙人在洪都拉斯的最高统治者佩德罗·德·阿尔瓦拉多(Pedro de Alvarado)发现西部山区有金矿,建立圣佩德罗·苏拉城(San Pedro Sula)。
1537年,原住民兰卡族(Naco)的族长伦皮拉(Lempira)开始有规模地组织并领导当地原住民抵抗西班牙入侵者。抵抗运动有中部高地3万名原住民美洲原住民参加,交战6个多月,起义以失败告终,伦皮拉本人也被杀害。同年,科马亚瓜城(Comayagüela)设立。
1540年,瓜亚博(Guayape)河沿岸发现多处金矿,其中以科马亚瓜黄金产量最大。殖民者们从危地马拉等中美洲国家及非洲买来奴隶,为其挖淘黄金。殖民者于1543年设立边界审议所;西班牙教会于1550年来到洪都拉斯传教;至1570年,洪都拉斯属危地马拉所管辖自治区。
1600年,罗阿坦市(Roatán)约有5000名英国海盗。英国海盗亨利·摩根(Henry Morgan)在罗阿坦市建立总部,并将西班牙人赶到巴拿马共和国(Panamá)。洪都拉斯桃花心木吸引着英国。在印地安人酋长米斯基托(Miskito \u0026 Mosqinto)的请求下,英国宣布整个米斯基托托(Miskito \u0026 Mosquito)地区为英国保护地。
1750年,洪都拉斯第一次文艺演出在科马亚瓜市户外举行,主要作品有《跛脚魔鬼》(Le Diable Boi teux)。
独立时期(1821年~1880年)
1821年9月15日,洪都拉斯脱离西班牙统治,宣布独立。
1823年,洪都拉斯加入中美洲联邦共和国;1825年,第一部洪都拉斯宪法产生。受西班牙影响,宪法规定洪都拉斯建立“三权分立”制度。洪都拉斯设立了最早的7个省,包括奥兰乔(Olancho)、圣巴巴拉(Santa Bárbara)、乔卢特卡(Choluteca)、弗朗西斯科·莫拉桑(Francisco Morazán)、科马亚瓜和约罗(Yoro)。
1825年,萨尔瓦多人曼努埃尔·阿尔塞(Manuel José Arce)在自由派支持下当选为中美洲联邦共和国总统。由于萨尔瓦多进行反教会社会改革并传播来自法国的自由思想,阿尔塞派军队入侵萨尔瓦多并引发内战。出生于特古西加尔巴的弗朗西斯科・莫拉桑(Francisco Morazán)击败阿尔塞军队,解放了萨尔瓦多;之后凭借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援助,侵入危地马拉并放逐危地马拉大主教,阿尔塞逃亡墨西哥。
1830年,莫拉赞当选中美洲联邦共和国总统。
1838年,危地马拉反联邦主义者何塞·拉斐尔·卡雷拉·托西奥斯(José Rafael Carrera Turcios)领导的危地马拉美洲原住民军队击败政府军,莫拉桑逃亡到萨尔瓦多,中美洲联邦共和国相继分崩离析。11月5日,洪都拉斯宣布以“洪都拉斯共和国”身份独立。
1840年,保守派弗朗西斯科·费雷拉(Francisco Ferrera)建立独裁政府。随后30年里,保守派独掌政权。此期间,在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等邻国干涉和支持下,洪都拉斯自由派和保守派为争夺政权而发生冲突甚至内部战争,政局动荡不安,国内银金矿开采遭到破坏,农业生产落后。
1853年4月19日,洪都拉斯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1859年,英国将一直控制的海湾岛和米斯基托地区归还洪都拉斯。
1860年,美国人威廉·沃克在控制尼加拉瓜后,企图占领中美洲,最后在进攻拉斐尔·特鲁希略时失败,被处决于特鲁希略海滩。
1872年,海湾群岛建省,范围包括位于加勒比海上的三个群岛:巴伊亚州群岛、天鹅群岛(Swan Islands)和科奇诺斯群岛(Cayos Cochinos),其中巴伊亚群岛主要由乌蒂拉岛(Utila Island)、罗阿坦岛和瓜纳哈岛组成。
1876年,洪都拉斯开始出现电报业务。
1878年,埃尔·帕拉伊索(El Paraíso,意即“天堂”)自特古西加尔巴省分出建省。
1880年,洪都拉斯实行政教分离。
香蕉共和国(1892年~1956年)
19世纪末,美国贸易商对洪都拉斯北岸土地产生兴趣。洪都拉斯肥沃的土壤、湿热的气候特别适合种植香蕉,一年四季都能开花结果。香蕉很快成为洪都拉斯最主要产品。香蕉工业繁荣起来,并不断在美国、欧洲开拓新市场。从1892年至1903年,洪都拉斯香蕉出口占总出口比例由11%增至42%。为方便香蕉运输,美国公司出资修建公路、铁路、电信及发电厂和电力公司并逐渐垄断洪都拉斯的电力、邮政、电报、电话和其他公共服务行业以及政治。
1912年,美国总统威廉·霍华德(William Howard)派遣美国海军进入洪都拉斯,保护“美国投资事业”并开始介入洪都拉斯各项事务。当时拥有洪都拉斯北岸大部分土地的三大主要美国香蕉公司分别是瓦加洛兄弟公司(Vaccaro brothers)、古亚美水果公司(Cuyamel Fruit Company)和联合果品公司(United Fruit)。其中古亚美水果公司与洪都拉斯自由党(Partido Liberal)结盟,联合果品公司与国民党(Partido Nacional)结盟。20世纪的洪都拉斯政坛基本由自由党和国民党轮流执政。
1913年,香蕉出口占总洪都拉斯总出口的66%。美国控制90%以上的对外贸易。联合果品公司成为中美洲香蕉生产和销售头号庄园主,其子公司独霸铁路和海路运输,成为港口主人并拥有自己的海关和警察。除经营香蕉之外,美国在洪都拉斯还有20多家跨国公司,其子公司遍布全国。其中,埃尔罗萨里奥(El Rosario)采矿公司自1882年起在洪都拉斯开采矿产达一个世纪。
1918年,美国公司持有洪都拉斯香蕉种植面积的75%。
1930年,洪都拉斯香蕉年产量3000万串,占全国出口总值的70~80%。香蕉出口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香蕉贸易的1/3。洪都拉斯成为单一经济国家和名符其实的“香蕉共和国”。
1933年,国民党领袖卡里亚斯·安迪诺(Tiburcio Carías Andino)在联合果品公司的支持策动下攫取政权,建立独裁统治。
1937年,洪都拉斯与联合果品公司签订互惠贸易协定。
1948年,安迪诺下台。1949年,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的一名律师、国民党另一首领曼努埃尔·加尔维斯(Juan Manuel Gálvez)任总统。
1954年,联合果品公司和标准果品公司的7.5万名工人为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和争取参加工会的权利举行大罢工。
军人统治时期(1957年~1982年)
1957年大选中,自由党获胜,拉蒙·比列达·莫拉莱斯(Ramón Villeda Morales)当选总统。其致力实行“争取进步联盟”计划,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改善人民生活。
由于外国资本的控制,洪都拉斯大部分土地被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大地主长期占有。其中600家大地主占据全国近1/3土地,63%的农户占有8.9%土地,全国无地农民20多万人。1962年,洪都拉斯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1963年,武装部队总司令奥斯瓦尔多·阿雷利亚诺(Oswaldo López Arellano)在美国策动下发动政变,推翻比列达·莫拉莱斯政权,并于1965年当选总统。
1969年,洪都拉斯与萨尔瓦多因争夺进入国际足联世界杯展开了一场短暂的足球战争(Guerra de Futbol)。这场战争持续约100小时,双方死亡人数达3000人,经济损失超过5000万美元。此次两国武装冲突使中美洲共同市场陷入瘫痪,双方贸易完全中断,边境冲突不断。
1975年,武装部队司令梅尔加·卡斯特罗(Melgar Castro)发动政变取代阿雷利亚诺。1月,政府颁布新土地法,将外国公司和大地主占据的大片荒地分配给无地农民,但进展缓慢。全国11个省1万多农民占领100多个庄园。8月,洪都拉斯政府取消外国公司特权和合同。12月,政府接管外国公司独占的铁路、港口和码头并成立国营洪都拉斯香蕉公司来管理香蕉出口事务。
1977年,洪都拉斯所有省份爆发夺地斗争。
1978年8月7日,武装部队司令波利卡波·帕斯·加西亚(Policarpo Paz García)将军为首的军人发动政变,并建立军人委员会执政。
1980年8月,帕斯将军就任临时总统,并由自由党、国民党和军人联合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同年,洪都拉斯选举产生议会。自由党人罗伯特·苏亚索·科尔多瓦(Roberto Suazo Córdova)当选国民制宪大会主席。
当代(1982年至今)
1982年1月20日,洪都拉斯通过新宪法。苏亚索·科尔多瓦就职总统。宪法规定洪都拉斯首都由特古西加尔巴城和科马亚瓜城共同组成,称作中央大区。苏亚索执政期间,美国开发计划署资助大量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同时,洪都拉斯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美国和平队(Peace Corps)维和使命最繁重国家,非政府组织和国际志愿机构数目激增。并成为美国打击尼加拉瓜革命和萨尔瓦多游击队的合作基地和前线。
1984年,据世界银行数据,洪都拉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60美元,属最贫穷国家之一。全国67%人口从事农业,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9%。其中香蕉产量134万吨,居世界第2位,占出口总值的29%;咖啡产量8.7万吨,出口创汇1.78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23.3%。
1986年,自由党人何塞·西蒙·阿斯科纳·德尔奥约(Jose Azcona del Hoyo)就任总统。在军方的支持下,阿斯科纳成为洪都拉斯30年来第一位实现政权和平交接的民选总统。此后,由于中美洲和平进程的展开,美国减少了对洪都拉斯的援助。
1987年,一支印第安族群塔瓦卡人(tawahka)组成“洪都拉斯土著塔瓦卡人联合会(FITH)”。
1994年,塔瓦卡人创建“阿桑·劳纳”(Asang Launa)组织,并在国际社会帮助下逐步实现其标明居住土地、双语、跨文化教育计划及《塔瓦卡-阿桑尼生物圈保留地宣言》目标,加强塔瓦卡人在国际社会及本国中的存在价值。同年洪都拉斯国民生产总值为30.74亿美元,人均GDP475美元,通货膨胀率21.7%;全国可耕地38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4%;全年出口额8.42亿美元,进口额9.55亿美元。
1998年,米奇(Mitch)热带气旋重创洪都拉斯。
2002年,国民党人里卡多·马杜罗(Ricardo Rodolfo Maduro Joest)当选总统。
2006年,自由党人曼努埃尔·塞拉亚(Manuel Zelaya)当选总统。塞拉亚就任后,重视发展与委内瑞拉(Venezuela)关系,于2008年加入“玻利瓦尔省(Bolivariana)美洲国家替代计划”。因提出修宪以修订对总统任期的限制,塞拉亚招致各方反对。
2009年6月,洪都拉斯军方发动政变并流放塞拉亚。国会发言人米切莱蒂(Roberto Micheletti)被任命为洪都拉斯临时总统。洪都拉斯政坛剧变引发国际广泛关注。联合国和美洲国家组织均呼吁洪都拉斯准许曼努埃尔·塞拉亚回国复职,洪都拉斯国会表示拒绝。军事政变使得洪都拉斯与邻国断交。一度被美洲国家组织中止成员国资格,部分国家对洪都拉斯实施经济制裁以施压。
2010年1月,波菲奥·洛沃(Porfirio Lobo Sosa)当选总统。通过《卡塔赫纳协议》(Cartagena Agreement)达成和解。2011年,前总统塞拉亚回国。
2013年11月,国民党候选人胡安·奥兰多·埃尔南德斯(Juan Orlando Hernández)当选总统。2018年1月连任,至2021年卸任。
2021年11月,自由与重建党(Partido Libertad y Refundación)候选人伊里斯·希奥玛拉·卡斯特罗·萨缅托(Iris Xiomara Castro Sarmiento)以51.12%得票率(171万张选票)获胜,成为洪都拉斯历史上首位女性总统。卡斯特罗于2022年1月27日正式就职。
2023年3月26日,洪都拉斯和中国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洪都拉斯共和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洪都拉斯政府即日起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中洪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2023年6月9日至14日,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洪都拉斯总统卡斯特罗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其间,双方共同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洪都拉斯共和国联合声明》。7月,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访洪。9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闫傲霜、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和中国新华社总编辑吕岩松分别访洪;洪都拉斯经济发展部副部长雷东多访华。
地理
位置境域
洪都拉斯地处中美洲北部,北纬13~16度间。位于西六时区,无夏令时。其北临加勒比海,南濒太平洋丰塞卡湾,东、南同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交界,西与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接壤。国土面积11.25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033千米。洪都拉斯为中美洲第二大国,仅次于尼加拉瓜。
气候
洪都拉斯气候多样,以低地热带气候和山地温带气候为主。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别,每年6~10月为雨季,其余时间为旱季。北部沿海迎东北信风,气候湿热,为热带雨林气候。中部山地高原凉爽干燥,属亚热带雨林气候。南部沿海地带分干湿两季。
洪都拉斯气温随地势高低而不同:海拔600米地区—加勒比沿海地区的德尔海低地(tierras bajas del mar del Caribe)平均气温为26ºC;海拔600~200米地区平均气温为16~24ºC;海拔超过2100米地区平均气温不到16ºC;南部地区(乔卢特卡)气候干燥,平均气温为28ºC。
洪都拉斯年均降水量1979毫米,年均蒸发量1122毫米。降水量全国范围变化很大,最小900毫米,最大3300毫米。降水量随高程而变化,其中,北部地区年均降水量约为2400毫米;大西洋沿岸和中部河谷地区为1200~1800毫米;西部地区为1200~2200毫米;中部地区为400~1200毫米;中东部地区为400~2000毫米;中部山地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南部地区约为1680毫米。北部沿海及山地向风坡地区每年9~10月常有热带气旋灾害。
地质
地质构造
洪都拉斯构造运动主要发生在石炭-二叠纪和中新世。新构造运动发育北东向断裂。洪都拉斯大部分地区属加勒比海板块,位于加勒比海板块西北端,其西面为太平洋科科斯板块(Cocos Plate),北部为北美板块(North American Plate)。加勒比海海洋地壳形成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由北美、南美和(古)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
国境南部的中美洲北部地块(Chortis区块),受北部莫塔瓜(Motagua)断裂带影响。其不均匀的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变质基底被中新生代至新生代早期(即约260万年至6500万年)沉积岩和火山石不整合地覆盖。国境中部为白垩纪盆地。国境北部及其近海地区为狭窄裂谷盆地和尼加拉瓜海隆,将加勒比海和北美板块分隔开来。东部边境为科隆(Colón)褶皱带,由晚白垩世-始新世岩石构成近海地下带。
地层及岩石
洪都拉斯是中美洲地峡最坚固部分,山脉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平行排列。北部山脉非常古老,为始新世碳酸盐岩凹陷盆地,以花岗石和结晶岩为主。中部主要发育上石炭系海相沉积岩。中部山脉由白垩纪沉积岩形成,由于晚侏罗纪地壳变形,存在两种不同的中生代沉积。后期有侵入岩侵入,周围为渐新世的石灰岩。东部科隆山有侏罗纪-晚白垩世岩石出露。西南部山脉火山高地由深色火山石构成的交替岩层组成碎屑和熔岩流。苏拉地堑(Sula Graben)上的约华湖(Lago De Yojoa)出露有亚碱性和碱性玄武岩。海湾群岛的乌蒂拉岛是碱性玄武岩火山。罗阿坦岛和瓜纳哈岛等出露变质镁铁质、变质沉积岩、沉积岩和深成岩。包含蛇纹岩、角闪岩、黑云母、绿泥石片岩和片麻岩等。丰塞卡湾的底格雷岛和大萨卡特岛(Zacate Grande)的火山岩为玄武安山岩和玄武岩。
地形地貌
地形
洪都拉斯境内75%以上为山地,是中美洲山地最多国家。科迪勒拉山系由西向东穿过中部地区。陆地分为3个自然地理区:中部高地区、加勒比低地区和太平洋低地区。此外,在其近海还有一些岛屿,主要有巴伊亚群岛和底格雷群岛。
中部高地区多山,山脉蜿蜒曲折。面积约占国土65%,平均海拔900~1500米。洪都拉斯西部山体融入危地马拉山脉。边境附近是该国排名前两位的两座山峰:拉斯米纳斯峰(Las Minas Peak,海拔2870米)与埃尔皮塔尔峰(El Pital Peak,海拔2730米)。东部山脉与尼加拉瓜相连,较高的山有皮科博尼托山(Pico Bonito Mountain,海拔2435米)。中部高地区散布平底山谷,海拔从300~900米不等。中部高地区有一片洼地自加勒比海起直至丰塞卡湾。这片洼地将科迪勒拉山脉分为东西两部分,形成穿越该地区的相对便捷的交通运输线。北部最宽位于圣佩德罗·苏拉附近,至乌卢阿河变窄。穿过科马亚瓜省及南部城市狭窄通道,至萨尔瓦多边境再次变宽,并最终进入丰塞卡湾。
加勒比低地区由河谷和沿海平原组成,约占国土面积的1/3,称为“北海岸”。低地区中部、拉塞瓦市(La Ceiba)以东,是一片长条状仅有数公里宽的沿岸平原;西部靠近危地马拉边境的乌鲁河沿岸是宽阔河谷;东部靠近尼加拉瓜边境的米斯基托(Moskitia)地区十分广阔,其东南与尼加拉瓜边境相接并深及内陆地区。北部漫长大西洋海岸许多小海湾和河口可提供良好停泊地。
太平洋低地区是洪都拉斯最小地形区域,占国土面积的2%,以丰塞卡湾为中心。丰塞卡湾水位较浅,其以北海岸仅25千米宽,是地势平坦的一片冲积平原,海湾沿岸地区形成一片片沼泽地。丰塞卡湾是世界上最好天然港口之一,大萨卡特岛和底格雷岛是船只进入洪都拉斯内海的标志。
洪都拉斯北部加勒比海沿岸有巴伊亚群岛及一些小岛屿如巴瓦雷塔(Barbareta)岛、圣埃伦娜岛和莫拉特岛等,还包括离海岸更远的天鹅群岛(Swan Islands)和近海的科奇诺斯群岛。其中,巴伊亚群岛主要由罗阿坦岛、乌蒂拉岛和瓜纳哈岛三个大岛构成。罗阿坦岛是三岛中最大的,其长为50千米,最宽处为5千米,有约130平方千米的一条山脊沿岛中心向西南延伸,最高海拔244米。洪都拉斯南部太平洋沿岸最大两个岛是大萨卡特岛和底格雷岛,其海拔约为700余米,属于太平洋沿岸中美洲火山弧的一部分。
地貌
洪都拉斯东部是尚未开发的平原湿地,中部为高原地带,西部是山区。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分布有红树林,内陆是草原和沼泽,降水充沛时期的草原上大部分地区为浅水滩。高原山地间散布平底山谷和盆地,较大的盆地有西利亚盆地和雷帕古阿莱盆地,主要河谷有科马亚瓜河谷和哈马斯特兰河谷。高原和山脉西部、南部和中部地区是开阔的林地(主要有针叶林、橡树林、灌木丛),东部地区则密集常绿阔叶林,最高山岳之上常有茂密热带丛林。境内发源于内陆山区的河流众多,最终注入两洋,大部分河流很浅,水流湍急,不利航行。西北部有最大的湖泊约华湖。北部岛屿罗阿坦岛西端沿岸高地海岸地貌(珊瑚礁化石、海滩岩化石层和三个海滩阶地)分布于该岛西部海岸线,北海岸和南海岸化石礁向东的海拔逐渐下降。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洪都拉斯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内陆山区。境内河流流域面积约10.67万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18条。其中,流入大西洋的河流13条,流域面积88.03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82%。主要有莫塔瓜河(Motagua)、查梅莱孔河(Chamelecón)、乌卢阿河、利恩河(Lean)、坎格里加尔河(Cangrejal)、坎格里加尔-阿瓜恩河(Cangrejal- Aguan)、阿瓜恩河(Aguan)、锡科河(Sico)、普拉特纳河(Platano)、帕图卡河(Río Patuca)、瓜伦塔河(Guarunta)、克鲁托河(Kruto)及塞哥维亚河(Segovia)。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5条,流域面积18.68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8%。其中内格罗/桑皮尔河(Negro/Sampile)、乔卢特卡河(Choluteca)、纳考梅河(Nacaome)、戈瓦斯科兰河(Goascorán)注入丰塞卡湾,伦帕河(Lempa)经萨尔瓦多注入太平洋。大部分河流浅,水流湍急,不利于航行。
帕图卡河
乌卢阿河
洪都拉斯西北部的乌卢阿河为境内第二大河流,长度358千米,流经洪都拉斯重要经济区域—苏拉(Sula)山谷后注入大西洋,其流域面积21230.6平方千米,径流量169.59亿立方米/年。
湖泊
洪都拉斯有239个内陆水体湖泊,包括一个湖泊、39个潟湖、24个沿海泻湖、8个水库及158个小泻湖和7个冬季泻湖,总面积约1590.18平方千米。29国内最大泻湖是与加勒比海岸红树林接壤的卡拉塔斯卡泻湖(Caratasca Lagoon);约华湖是境内唯一的自然湖泊。
约华湖
约华湖起源于火山,位于洪都拉斯西北部海拔650米的森林山脉中,是洪都拉斯最大的内陆天然湖泊。 约华湖占地面积90平方千米,集水区面积337平方千米,主要用于水力发电,是成立于1971年的“约华湖流域多用途自然保护区”主要区域。
卡拉塔斯卡泻湖
卡拉塔斯卡泻湖位于洪都拉斯东北部,是内陆最大环礁湖。泻湖通过一条5千米长海峡与加勒比海相连,岸边为卡拉塔斯卡村。湖上岛屿众多,其中最大的是坦西恩岛(Tansín)。湖岸排列着稠密的热带雨林,出产红木和雪松,环礁湖可捕虾,湖周围主要城镇是南岸的伦皮拉港。
地下水
洪都拉斯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平原。特古西加尔巴周边地区井登记信息中,506口井蓄水层(面积228平方千米)被分类为半承压地下水,为中至低等开采量;平均补给量1070万立方米/年,平均开采量450万立方米/年。
水利
据国际大坝委员会统计资料,洪都拉斯有八座坝高15米以上的坝,包括土坝四座,堆石坝两座,重力坝一座,拱坝一座;其中有两座坝高60~99米,一座坝高150米以上。主要水坝有埃尔卡洪(El Cajon)拱坝、埃尔柯约拉(El Coyolar)重力坝、洛斯卢雷勒斯(Los Laureles)堆石坝、瓦尔索维阿 (Varsovia)土坝和尤莱(Yure)堆石坝,用途为发电、灌溉、供水、防洪等。截至2017年,全国登记有157个是水电厂。总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其中,埃尔卡洪和林河 (LINDO) 两座大型电站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70%。其他大型水电站还有:吉卡图约 (Jicatuyo)水电站、帕图卡水电站和洛斯卢雷勒斯水电站等。洪都拉斯1952年开始建设公共灌溉工程,至1991年全国灌溉面积约73万公顷,其中私人灌溉工程56万公顷,公共灌溉工程17万公顷;全国排水面积约62万公顷。
埃尔卡洪拱坝
埃尔卡洪拱坝,又称为弗朗西斯科·莫拉赞(Francisco Morazán )水电站,距离特古西加尔巴230千米,距离工业城市圣佩德罗苏拉约80千米。水库位于胡穆亚河(Humuya),占地94平方千米,储存容量57亿立方米,是美洲第五高、世界第十六高的大坝,也是西半球最高、世界第六高的拱坝。其坝高234米,坝顶长382米,于1985年建成,可用于发电、和防洪。弗朗西斯科·莫拉赞水电站主要用于供电、灌溉和防洪,有4台涡轮机,每台75兆瓦。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洪都拉斯土地资源相对稀缺,浅层土壤不肥沃。大约80%土地坡度超过20°,许多山坡农场位于坡度超过40°的山坡上,这些农场生产73%的基本谷物。坡度在40°以上的山地占国土面积的60.8%。西部山地平均坡度超过30°,土壤薄而多岩石,97%的地区不适合集约农业。适宜耕种土地占土地面积的32.4%。农田主要集中在北部海岸。洪都拉斯土地分配严重不均,大地产制占主导地位,土地利用效率低。38%的农地被0.8%的大地产主占据,8.8%的农户占据63.3%的土地,47.2%的农民家庭拥有的土地不到5公顷。
水资源
洪都拉斯多年平均可再生水资源总量约959亿立方米,其中境内地表产水量 869亿立方米,地下产水量390亿立方米,地表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300亿立方米。《世界能源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洪都拉斯全国理论水能资源蕴藏量160亿千瓦·小时/年,可开发量70亿千瓦·小时/年。
境内河流年径流总量约870亿立方米。其中,大西洋流域13条主要河流年径流量753.97亿立方米,约占总径流量的87%;太平洋流域5条主要河流年径流量115.27亿立方米,约占总径流量的13%。国际河流流域面积约15.66 万千米,每年约16%的地表径流通过国际河流流入周边国家。其中包括20.7亿立方米水量通过莫塔瓜河流入危地马拉、38.7亿立方米水量通过伦帕河及12亿立方米水量通过戈瓦斯科兰河流入萨尔瓦多、13.6亿立方米水量通过内格罗河(Río Negro)和555亿立方米水量通过塞哥维亚河流入尼加拉瓜。
地下水资源中,沿岸平原可开发量约为80.2亿立方米/年,丰塞卡湾沿岸平原可开发量约为10.7亿立方米/年。
矿产资源
洪都拉斯矿藏资源十分丰富,大多未开发。盛产银、金、铜、铅、锌、煤、锑、铁、铝土、硫和汞等,其白银储量居中美洲首位,并蕴含石油资源。大部分矿藏埋藏于贯穿中部的山脉向两侧延伸的支脉中。西班牙殖民时期,洪都拉斯银矿被大量开采,至今银产量约100万吨/年。
森林资源
洪都拉斯大部分地区植被丰富。森林约占陆地总面积的41.5%,有“森林之国”美称。北部加勒比海沿岸潮湿低地主要被雨林覆盖,南部太平洋平原以松橡树和灌木丛为主。内陆山谷大部分是低刺森林。南部和西部中海拔山坡上主要是针叶林。往北转变为阔叶林和雨林。海拔最高地区以云雾林为特征,是中美洲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根据FAO统计,2015年洪都拉斯森林总面积为4.592万平方千米,立木蓄积5.56亿立方米,每公顷立木蓄积121立方米。天然林面积约为450万公顷,其中250万公顷为松树;阔叶林面积为200万公顷。森林砍伐率约为31000和57000公顷/年,年森林砍伐率1.7%。
海洋资源
洪都拉斯拥有丰富的沿海生态系统,拥有804千米的海岸海滩,其中671千米属于加勒比地区,133千米属太平洋沿岸。64
加勒比海
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位于大西洋西部,北纬9°至22°、西经89°至60°,面积275.3万平方千米。加勒比海与墨西哥湾一起构成中美洲海。据推测其在古生代(即约5.41亿至2.52亿年前)与地中海相连,之后因大西洋的形成逐渐与之分离。加勒比海分为五个海底盆地:尤卡坦(Yucatán)盆地、开曼(Cayman)盆地、哥伦比亚(Columbia)盆地、委内瑞拉盆地和格林纳达(Grenada)盆地。盐度略低于千分之三十五,每年6月至11月为飓风季节,最频繁发生在9月。
加勒比海为洪都拉斯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海底资源和渔业资源。洪都拉斯拥有广阔加勒比海岸白色沙滩及沿海潟湖和红树林,大陆架约53500平方千米,有约200个岛屿和礁石,其中巴伊亚群岛和科奇诺斯群岛是中美洲加勒比珊瑚礁生态区中被认为状况良好的一部份。64沿岸巴伊亚群岛、天鹅群岛和科奇诺斯群岛是洪都拉斯海湾群岛省(Islas de La Bahía)管辖范围,也是洪都拉斯旅游胜地,被称为“加勒比海的天堂”。同时,北部沿海还是洪都拉斯渔业中近海捕虾集中地。
丰塞卡湾
丰塞卡湾(Golfo de Fonseca)位于太平洋入口。其西北方向为萨尔瓦多,东北方向是洪都拉斯,东南方向为尼加拉瓜,于1522年被发现。丰塞卡湾距离内陆约65千米,面积约1800平方千米。其入口以萨尔瓦多阿马帕拉角(Cape Amapala)和尼加拉瓜科西古纳角(Cape Cosigüina)为标志,海湾直径约32千米,延伸至约80千米。洪都拉斯的戈瓦斯科兰河、乔卢特卡河和内格罗河及尼加拉瓜的埃斯特罗河(Estero Real)等河流注入丰塞卡湾;海湾西面是急剧上升的萨尔瓦多火山,海岸周围覆盖红树林。
洪都拉斯在太平洋海岸线上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覆盖面积约500平方千米,其沿岸湿地是储存植物遗传物质的重要地域,同时也是养虾和渔业等经济活动区域。拉姆萨尔遗址(los sitios Ramsar)1000号以南湿地以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濒危物种避难所而闻名:丰塞卡湾岛屿广阔的红树林林带,是鱼类和海滩物种的天然繁殖地,是如“高尔菲纳海龟”(Lepidochelys olivacea)等因过度捕捞以至无法在海滩筑巢而濒临灭绝的海龟之产卵地;也是如濒危物种林鹳( jabirú)等重要候鸟种群的保护地。64
自然灾害
地震
洪都拉斯位于加勒比海板块西部,国境内没有主要断层,但板块边界沿线地震活动对其边界地区有影响。2018年1月10日,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称,洪都拉斯天鹅岛东部发生7.5级地震(位置17.483°N,83.520°W,深度19.0千米)。地震发生后400千米内发生6起或以上事故。天鹅岛地震发生在天鹅岛断层上,该断层是北美板块和加勒比板块之间的转换板块边界。
飓风
洪都拉斯是世界上受飓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98年的“米奇”飓风给洪都拉斯造成严重损失。2020年11月,艾奥塔(Iota)飓风袭击中南美洲,造成洪都拉斯多处建筑和电力设施等被摧毁、17.5万人被疏散、21人死亡、4座国际机场关闭和多条河流水位超过警戒线。2022年10月11日,洪都拉斯山谷省遭飓风“朱丽叶”(Julia)袭击,造成洪涝灾害和山体滑坡,波及9000多人,至少3人死于飓风引发的灾害。
1998年10月下旬,由厄尔尼诺暖流现象导致的飓风米奇袭击了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飓风在洪都拉斯肆虐了两天,造成洪水泛滥、山体滑坡,交通、通信和电力等生产和生活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粮食和经济作物被毁。洪都拉斯北部道路、桥梁尽数被毁,贯穿南北美的泛美公路遭到破坏,最重要的制造中心苏拉(Sula)山谷沦为泽国。米奇飓风是洪都拉斯有史以来导致伤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据统计,飓风共造成5657人死亡,12275人受伤,受灾居民达到总人口的24.2%,导致40多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5%,受灾最为严重的农业部门和基础设施在数十年后也未能完全恢复。
火山喷发
洪都拉斯是中美洲火山弧系统的一部分。中美洲火山弧从危地马拉西北部延伸至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东南部。洪都拉斯位于萨尔瓦多东北部,主要位于火山前缘后面,由于不在中美洲主要火山带上,境内火山作用少。
洪灾
飓风和热带风暴带来的强降水是洪都拉斯发生洪灾的主要原因。由于经济落后,洪都拉斯抗御灾害的能力较弱。美国地质调查局曾在1998年“米奇”飓风后帮助洪都拉斯绘制了15个主要城市50年一遇洪水淹没地图。为提高政府在减灾方面的可持续能力和效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帮助洪都拉斯政府编制了“国家风险管理计划”。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洪都拉斯已知维管植物约7524种,包括裸子植物33种、被子植物门(木兰科)5064种、被子植物(百合科)1776种、蕨类植物门651种。洪都拉斯大部分地区盛产开花植物,主要包括鼠尾草 (鼠尾草属),可为昆虫和鸟类提供食物;桃子鼠尾草(Salvia dorisiana)和蓝藤鼠尾草(Salvia cacaliifolia)均为多年生灌木,在洪都拉斯中部凉爽山地森林中生长茂盛。黄莲(Nelumbo lutea)曾是土著人食物来源,是生长在红树林中为数不多的被子植物门之一;黄莲以黄色杯状花朵而闻名,通常在水上花园中作为观赏植物种植。黑红树林(海榄雌属 Germinans),红红树林(Rhizopora mangle)代表红树林生态系统边界;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树有时在干燥的土地上与红树林物种混杂在一起,标志为沿海低地松树林起点;洪都拉斯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 var.hondurensis)和卵果松(Pinus oocarpa)占领大片低地森林,是该国仅有的两种松树。洪都拉斯木棉(Ceiba pentandra)树干直径可达10英尺,高度250英尺。洪都拉斯濒危植物约111种,包括桃花心木、檀木、果子松、云杉等。
动物
洪都拉斯动物物种丰富,已知海洋无脊椎动物537种,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等;鱼类中,加勒比海域194种、太平洋海域390种、杜尔塞(dulce)88种;两栖动物111种,主要为青蛙和蟾蜍;爬行动物211种,最大群体是蛇、蜥蜴、绿海龟和鳄鱼;鸟类717种,主要有瓜拉(guaras)、劳拉( loras)和鹦鹉;哺乳动物12目38科228种,大多为陆地物种。其中,191种脊椎动物受国家法律保护。因商业使用压力影响,洪都拉斯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哺乳动物存在不同程度生存威胁;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I和III记录显示,洪都拉斯共有213种濒危物种,其中,I类濒危物种有14种昆虫、14种蝾螈、23种无尾目和18种有鳞目;II类濒危物种包括珊瑚、鱼、鳄鱼和绿海龟各1种;III类濒危物种为8种昆虫、5种蝾螈、13种无尾目、1种海龟和8种有鳞目。60 濒危动物主要有: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中美(Tapirus bairdii)、美洲虎(Pecari tajacu)、美洲豹(Panthera Onca)、豹(Leopardus wiedii)、郊狼(Canis Latrans)、懒熊(Bradypus variegatus)等。
自然保护区
1980年前,洪都拉斯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有约华湖保护区及卡萨科(Cusuco)、圣·沃西托(San Juancito)、红树林、瓜纳加岛及奥兰乔森林保护区等。1979年4月,在地方政府特许下,民间非盈利组织“洪都拉斯生态协会”(HEA)成立,旨在协助政府及国际保护组织加强环境教育及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创建与保护。1987年,政府要求所有海拔超过1800米的土地都被自动指定为受保护区。截至2017年,洪都拉斯有91个国家保护区,覆盖全国36%的领土。目标是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机构、私营部门、NGOS、民间社会和文化组织的管理伙伴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
普拉特纳河生物保护区(Río Plátano Biosphere Reserve)创建于1980年7月14日。建有18个国家公园和27个野生动物保护区,是中美洲唯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生态保护区。保护区位于洪都拉斯东北部格拉西亚斯-阿迪奥斯省,面积35万平方千米。保护区是一个大型保护综合体的组成部分,该综合体包括塔瓦卡·阿桑尼(Tawahka Asangni)生物保护区和帕图卡国家公园等,并毗邻尼加拉瓜博萨瓦生物保护区(Bosawas Biosphere Reserve),共同构成亚马逊河以北拉丁美洲最大的森林区。保护区热带雨林、亚热带雨林直达加勒比海岸边并在沿海低地拥有一系列多样化独特生态系统,包括湿地、热带稀树草原和沿海环礁湖等。
保护区拥有28个陆地生态系统、5个沿海海洋生态系统栖息地及许多重要物种:586种维管植物;脊椎动物超过721种,包括极度濒危的墨西哥蜘蛛猴、濒危的中美洲貘、脆弱的巨型食蚁兽、西印度海牛及濒临灭绝的美洲豹和白斑海牛;鸟类411种,包括濒临灭绝的大绿金刚鹦鹉、脆弱的凤冠雉科、濒临灭绝的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凤头鹰和叉鹰等;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共108种,包括毒蛇和绿海龟(红海龟、毛背龟、绿海龟和玳瑁)等。
拉泰格拉(La Tigra)国家公园是洪都拉斯第一个国家公园,创建于1980年7月14日。国家公园位于首都特古西加尔巴市附近,面积8000公顷,最高海拔2300米。主要保护对象为云雾林及公园发现的凤尾绿咬鹃及其他鸟类和兽类。
兰锡蒂拉(Lancetilla)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是1926年由联合果品公司创建,位于洪都拉斯东海岸的加勒比海附近。在该保护区面积400公顷,分布有6008种热带植物,保护区周围还有将近1000公顷湿带林。园内的特拉镇及港口常年都有游人频繁光顾,夏天海滩是其独特风景。
皮科博尼托国家公园(Pico Bonito National Park )占地1125平方千米,是中美洲生物多样性国家公园之一。该公园位于阿特兰蒂达省(Atlántida)拉塞瓦城南的科拉尔山(La Montaña de Corazal)最高峰皮科博尼托(Pico Bonito)。由于海拔急剧变化,生物多样性丰富。公园景观独特,从大西洋海岸平原边缘低地的热带雨林到海拔1800米以上的热带云雾林,是许多珍稀物种如美洲豹、野猪、猴子、鞭笞巨嘴鸟、白尾鹿、美洲狮、河等的家园。
海湾岛屿海洋国家公园(El Parque Nacional Marino Islas de la Bahía)于2010年成立,位于洪都拉斯北部沿海,是涵盖所有加勒比海沿岸海湾群岛的保护区。保护范围从内陆10米到60米水深、离岸60米至12海里范围。公园区域内约有65种珊瑚、500多种鱼类及无数海洋生物,如绿海龟和海绵等。
洪都拉斯湾(The Gulf of Honduras)位于加勒比海最西端,面积1万平方千米,包括伯利兹(Belize)、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三个国家沿海和海洋水域。1996年,一个由9个地方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小组成立洪都拉斯湾三国保护联盟(Trinational Alliance for the Conservation ),洪都拉斯湾被确定为沿海和海洋保护优先地区。洪都拉斯湾有不同的栖息地网络,从沿海红树林和海草床到屏障礁和海洋水域。该地区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包括讲西班牙拉丁语的土著玛雅人和加里福纳人(Garífuna)。
行政区划
区划详情
洪都拉斯全国划分为18个省298个城市。省长由总统任命,负责执行中央政府决策。各省下分为市、村(村庄或小村庄),农村地区细分为定居点,可选举市长和市议会。联邦特区为首都特古西加尔巴,由特古西加尔巴和科马亚瓜共同组成,称为中央大区,面积1514平方千米,人口152.4万。
主要城市
特古西加尔巴是洪都拉斯首都和全国最大城市,也是弗朗西斯科·莫拉桑省(Francisco Morazán)首府,2022年,全市人口85.08万。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古西加尔巴坐落于洪都拉斯南部群山环抱的乔卢特卡河谷中,其海拔975米,最热月(5月)平均气温18~30°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4~25°C。16世纪以前,特古西加尔巴是名为蒂辛加尔(Tisingal)的美洲原住民村落。1578年,西班牙人在其附近发现储量丰富的银矿,取名为雷阿尔比亚・圣米格尔・特古西加尔巴(Real Villa de SanMiguel de Tegucigalpa)。“雷阿尔比亚”是“皇家城镇”之意;“圣米格尔”是该城守护神;“特古西加尔巴”则源于印第安纳瓦特尔语“Teguz-galpa”,意为“银山”。巨大的银矿曾使这里在18世纪成为中美洲最富有三大城市之一。1768年,特古西加尔巴正式设市。1786年,并入临近的科马亚瓜市,与科马亚瓜市一起称为“并列首都”。1880年,特古西加尔巴被定为“唯一首都”。1982年,再次与和城共同组成首都,称为。
科马亚瓜是洪都拉斯中西部城市,为科马亚瓜省首府及西部商业中心。2022年,全市人口58784人。该市位于胡穆亚河右岸肥沃谷地,海拔459 米;西北距特古西加尔巴60千米,有公路通。科马亚瓜始建于1537年,曾为洪都拉斯殖民地的首府。1821年成为革命运动中心,1880年前曾为共和国首都;市内多殖民时期建筑,有中美洲最古老的大学(建于1632年)。
始建于1536年的圣佩德罗苏拉是洪都拉斯的第二大城市,为科尔特斯省首府。2022年,全市人口48.95万人。该市位于国土西北部查梅莱孔河左岸谷地中,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气候宜人。圣佩德罗·苏拉为洪都拉斯西北地区商业金融和集散中心,设有工业自由贸易区,有铁路、公路通科尔特斯港并建有国际机场。前往圣佩德罗·苏拉的国际航班班次较首都特古西加尔巴多,被称为洪都拉斯航空入口。其城郊有古代玛雅文化遗迹。
拉塞瓦位于洪都拉斯北部,是阿特兰蒂达省首府,也是全国第三大城市。2022年全市人口13.02万人。拉塞瓦地处皮科博尼托山脚下的炎热山谷,是一个港口城市,可通过海上交通与海湾群岛连通,19世纪末发展成为加勒比海主要香蕉港口之一。除香蕉外,还处理菠萝、柑橘属水果、椰子、菠萝纤维、鱼、肉、咖啡和木材。美国多乐食品公司( Food Company)子公司---洪都拉斯标准水果公司(Standard Fruit de Honduras)在洪都拉斯内陆地区经营大型香蕉、柑橘类水果和椰子种植园,其总部位于拉塞瓦市中心。
圣·罗莎·德·科潘是前往世界遗产潘遗迹的关口城市。始建于18世纪,原名洛斯·拉诺斯(Los Llanos),1843年获得城市地位,1869年改为现名。科潘城海拔1160米,距离危地马拉国境城市埃尔·佛罗里多(El florido)约12千米。莫塔瓜河支流之一的科潘河沿岸,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已有人类栖息迹象,公元5~9世纪作为玛雅文明南方中心而繁荣发展。现在,是洪都拉斯西部主要商业中心,2022年全市人口27735人。主要行业包括烟草勾兑雪茄制造、制糖、席编,还生产木材、家具、皮革制品、服装和饮料等。城内有玛雅考古学博物馆,展出科潘遗迹出土的石碑、陶器和发掘、修复时期的珍贵照片。
政治
政体
自1821年独立以来,洪都拉斯按宪法规定一直是一个民主国家,国家权力应该在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之间分配。实际上,1821~1982年间,宪法被改写了17次,国家权力经常以暴力、不民主的方式易手。立法机构有权决定法律,但实际上所有重要的立法都是由总统和行政部门在起草。理论上,国会有权检查总统履职,但仅在1925~1931年期间,总统任命的几位内阁部长因受到谴责而被迫辞职。
议会
洪都拉斯议会实行一院制,为国家最高立法机构,由128名议员组成。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2022年1月组成的本届议会中执政党自由与重建党49席,国民党43席,自由党22席,拯救洪都拉斯党10席,其他党派2席,独立议员2席;议长为拯救洪都拉斯党成员路易斯·雷东多(Luis Redondo),2022年1月当选,任期4年。
政府
内阁是洪都拉斯政府行政机构,由总统直接领导。现任内阁设置21个管理部门,包括内政、司法和去中央化部、外交部、财政部、国防部、安全部、经济发展部、自然资源和环境部、能源部、劳工部、卫生部、科技部、教育部文化、艺术和体育部、旅游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部、农牧部、社会发展部、人权部、新闻部、青年部和妇女部。
司法
司法机构由最高法院、上诉法院和地方法院组成。最高法院院长和共和国总检察长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可连选连任。最高法院由十五名大法官组成,任期七年。蕾韦卡·拉克尔·奥万多(Rebeca Raquel Obando)于2023年2月当选为现任最高法院院长;马努埃尔·安东尼奥·迪亚斯·加莱亚斯(ManuelAntonio Díaz Galeas)于2022年2月当选总检察长。
宪法
洪都拉斯先后颁布了13部宪法。重要的有1812年宪法、1824年宪法和1965年宪法。洪都拉斯现行宪法于1982年1月20日生效。宪法规定,国家实行共和代议制,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政党
洪都拉斯主要政党有国民党、自由与重建党、自由党等,其他政党还包括基督教民主党、创新团结党和民主统一党等,影响力相对较小。
国家元首
洪都拉斯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统帅,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国家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通过内阁向国会提交立法草案,有权宣布认可,否决,公布和出台国会制定的法律。
现任总统伊里斯·希奥玛拉·卡斯特罗·萨缅托于2022年1月27日就职。卡斯特罗是洪都拉斯历史上首位女性总统,出生于1959年9月30日,企业管理学学士。系前总统塞拉亚之妻,原与塞拉亚同属自由党。2009年,曼努埃尔·塞拉亚遭遇军事政变下台流亡海外,卡斯特罗组织群众运动上街游行抗议。两人于2011年回国,脱离自由党并创立自由与重建党。
政要
国际关系
综述
洪都拉斯是联合国、77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美洲国家组织、中美洲议会(PARLACEN)、中美洲一体化体系、中美洲军事会议(CFAC)及中美洲安全委员会(CASC)等39个国际组织的成员及《里约协定》的签署国和中美洲防务理事会(CONDECA)的成员,是联合国和美洲国家组织所有反恐协定和条约参加者。1993年9月洪都拉斯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成员,1994年4月加入关贸总协定,1995~1996年度首次担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非常任理事国。洪都拉斯主张各国和平共处,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促进民主,捍卫人权;重视发展同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关系,保持与拉丁美洲国家的传统友好;支持地区一体化进程;支持国际反恐合作。
与中国的关系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0年,中洪贸易额为9.69亿美元,同比减少 0.4%。其中,中方出口额为9.23亿美元,同比减少1.9%;中方进口额为0.46亿美元,同比增长44.5%。中方主要出口钢铁、电气设备及零件、机械器具等,主要进口服装、矿砂、电气设备及其零件等。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20年末,中国对洪都拉斯直接投资存量469万美元。 在洪都拉斯开展投资合作的中资企业和项目主要有:华为,从事电信运营、产品销售;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帕图卡III水电站项目(合同金额3.5亿美元,现已完工),正在实施阿雷纳水电站项目(合同金额1亿美元,2019年开工)。
2023年3月26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同洪都拉斯外长雷纳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洪都拉斯共和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洪都拉斯政府即日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中洪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6月6日,中国驻洪都拉斯使馆开馆。
与美国的关系
1824年8月4日,美国承认包括洪都拉斯在内的中美洲联邦共和国独立。两国于1853年4月19日建立外交关系。1943年3月23日,两国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20世纪,美国是洪都拉斯政治力量的一个主要来源。1954年,两国签署军事援助协议,美国帮助洪都拉斯发展和训练军队。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将洪都拉斯视为其对中美洲政策的关键。洪都拉斯是中美洲第二大接受美国援助国。1982~1992年,美国共提供14.27亿美元经援给洪都拉斯。自1993年起,美对洪都拉斯的援助从军事转向民用。
2024年8月28日,洪都拉斯政府宣布将终止与美国政府签署的引渡条约,理由是美方干涉洪都拉斯内政。此前,美国驻洪都拉斯大使多乌对洪国防部长与委内瑞拉官员会面表达关切,称洪方官员“与毒贩在一起”。洪外长雷纳称,洪方官员赴委内瑞拉是参加第四届世界军校学员运动会,多乌的言论“是对我国独立和主权的直接攻击”。
与邻国的关系
洪都拉斯与萨尔瓦多曾因边界纠纷、移民诸问题而长期不和。1969年,洪都拉斯政府与萨尔瓦多因两国间足球赛爆发史称“足球战争”的武装冲突。1976年6月,两国在边界发生新的冲突,并险些升级为新的战争。两国持续对立11年后于1980年10月30日,在秘鲁首都利马(Lima)签署“和平总条约”。1992年9月11日,海牙国际法庭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有争议领土所作正式裁决,洪都拉斯领土增加404平方千米。2007年,尼加拉瓜向国际法庭诉洪都拉斯位于15度纬线以北岛屿归属主权争议,最终法院未对岛屿法律属性作出明确界定。
与其他国家关系
洪都拉斯与中美洲国家及加拿大、欧盟、日本、墨西哥、秘鲁、智利、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签有自贸协定,是美国-中美洲及多米尼加共和国自贸协定 (CAFTA-DR)成员国。享有市场准入和关税优惠。洪都拉斯积极参与中美洲经济一体化进程,1600余种产品可在区域内市场免税流通,凭借低廉的物流成本逐步成为中美洲地区商品分销中心。
国际组织
洪都拉斯是77国集团成员国。1993年9月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1994年4月加入关贸总协定。1996年,洪都拉斯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成员。2016年9月成为首批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25个国家之一。2015年,洪都拉斯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出国家自主贡献方案(NDC),承诺自愿减排温室气体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是到2030年,排放量减少15%,修复100万公顷森林,减少木柴使用量39%。2017年3月,洪都拉斯正式成为国家自主贡献伙伴关系的一员。
军事
概况
洪都拉斯军队于1954年10月21日建立。总统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武器装备由美国提供,军官大多由美国培训。1995年4月,政府取消义务兵役制,实行志愿兵役制,军队规模显著缩编。1997年10月,原由军人控制的警察领导权转交给文人。1998年9月,国会修改宪法废除武装力量总司令一职,由国防部部长负责管理军队事务。2002年起,士兵开始参与打击犯罪和开展执法活动,并同警察一道在主要城市街道担负巡逻任务。目前,军队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国家安全,打击毒品走私、非法武器贸易以及非法采伐活动等。2020年军费开支4.03亿美元,占政府支出比重的5.8%,占GDP比重的1.7%。洪都拉斯政府对核武器持反对态度。2020年10月25日,洪都拉斯政府批准了联合国2017年通过的《禁止核武器条约》(TPNW),洪都拉斯成为世界上第50个批准该条约成员。洪都拉斯参与联合国海外部署行动,有12名军人在西撒哈拉。美国南方司令部驻扎在洪都拉斯,共有驻军380人,一个航空兵营配有CH-47F和UH-60直升机,美国在距离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80千米设立有索托·卡诺(Soto Cano)空军基地。自1821年独立以来,洪都拉斯共发生140次政变,是拉美政变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军方在政治上拥有很大影响力。
武装力量
洪都拉斯的武装力量由陆军、海军(包括海军陆战队)(FNH)、空军(FAH)、洪都拉斯公共秩序武装警察(PMOP)、公共安全部队(包括准军事部队)组成。洪都拉斯军人服役年龄要求是年满18岁,服役期为2~3年。截至2020年,洪都拉斯武装部队(FFAA)共有16000人(包括:陆军士兵7500人;海军士兵1500人,其中1000人属于海军陆战队;空军士兵2000人;公共秩序武装警察5000人),警察18000人。
人口
人口数量
洪都拉斯2022年人口数据为1022.1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0.13%,在全世界国家(地区)中排名第89位;人口密度93人/每平方千米,人口生育率2.34,中位数年龄24.1岁。全国人口按年龄结构:15岁以下人口占比为30.4%;15~29岁人口占比为28.5%;30~44岁人口占比为20.7%;45~59岁人口占比为11.8%;60~74岁人口占比为6.2%;7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2.4%。2022年,全国城市人口占比为55.4%,农村人口占比为44.6%。女性占总人口的50.5%,男性占总人口的49.5%;人口死亡率为3.2‰。
种族
洪都拉斯是多民族国家。人口主要由说西班牙语的梅索蒂斯混血儿(mestizos)和土著人组成。其中梅索蒂斯混血人种占90%,美洲原住民占7%、非裔占2%、欧裔占1%。1990年,有九个群体被政府正式确认为土著:伦卡人(Lenca)、米斯基托人(Miskito)、加里福纳人、讲英语的非洲后裔—“说英语的黑人”(English-speaking Afro-descendants—“negros de habla inglesa”)、玛雅人后代—乔蒂人(Chortí)、托卢潘人(Tolupán)、纳华人(Nahua)、佩奇人(Pech)和塔瓦卡人(Tawahka)。
洪都拉斯土著大多数是伦卡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危地马拉边境附近和内陆高地;其他少数与世隔绝的土著民族,如吉卡克人(Jicaque)、米斯基托人、佩奇人、苏莫人(Sumo)、塔瓦卡人和托卢潘人生活在东北部;西印第安黑人(Blacks of West Indian origin)和加里福纳人(加勒比海黑人)主要生活在加勒比海岸沿线。
语言
洪都拉斯主要使用语言有十种。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Spanish),属罗马语系。内陆大多数人只会说西班牙语。北海岸海湾群岛和加勒比海沿岸曾是英殖民地,人们经常说流利的英语和西班牙语;还有一个海湾岛使用海地克里奥尔语(creole)版本的英语。洪都拉斯不同地区使用各自土著语言。其中有五种土著语言经常被使用:加里福纳语、米斯基托语、苏莫语、佩奇语和吉卡克语。也有很多语言已衰落甚至灭绝,如皮皮埃尔语(Pipíl,灭绝)、乔蒂语、塔瓦卡语、马塔加尔巴语(Matagalpa)、巴亚语(Paya)等。
宗教
洪都拉斯罗马天主教基督徒和新教基督徒分别占总人口的46%和41%,9%的人口不信奉任何宗教。虽然大多数洪都拉斯人名义上信奉罗马天主教,但天主教会成员数量正在下降,新教教会成员数量正在增加。自1998年米奇飓风引发动乱以来,新教教堂数量迅速增长,新教徒在东部和海湾群岛较多。此外还有部分信奉佛教、伊斯兰教及印第安人传统宗教。
经济
综述
洪都拉斯基本经济部门受美国垄断公司控制,长期受财政和贸易赤字高企、外债高筑、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等问题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低于拉丁美洲地区的平均水平。作为拉美地区最贫穷的国家之一(2019年贫困率为48%),工业不发达,经济上严重依赖香蕉和咖啡两种农产品的出口。近年来政府致力于出口产品多样化,开始发展非传统项目出口和旅游。2020年,洪都拉斯是中美洲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美洲第二大对虾和罗非鱼出口国,全球第五大、拉美第三大咖啡出口国,世界第三大雪茄生产国和出口国。侨汇收入成为国家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洪都拉斯在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中竞争力排名居第101位。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约238.50亿美元,经济增长率 - 9%,人均GDP2563美元,第一、二、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2.1%、25.8%、62.1%;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9%、96.6%、-15.4%;中央财政收入1654.62亿伦皮拉(Lempira),支出1989.09亿伦皮拉,赤字334.45亿伦皮拉,占GDP比重5.6%;外汇储备余额81.49亿美元,通货膨胀率4.01%,失业率10.9%。2022年,洪都拉斯GDP约296.57亿美元,经济增长率4.1%,人均GDP2831美元,通货膨胀率8.93%,失业率8.6%。
第一产业
洪都拉斯是一个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香蕉和咖啡种植是传统特色农业产业。其他农产品有甘蔗、玉米、椰子、烟草和棉花等。近年来非传统出口产品如河虾、龙虾、瓜类、可可等出口发展较快。粮食不能自给,部分依赖进口。林业资源丰富,盛产桃花心木、松木、杉木王及红木等优质木材。畜牧业以养牛为主,肉类80%出口到美国。渔业集中于北部沿海,以近海捕虾为主。除供本国消费外,尚有部分出口。截至2020年末,洪都拉斯是全球第八大、拉丁美洲第三大、中美洲第一大咖啡出口国,世界第三大雪茄生产和出口国,美洲第二大对虾和罗非鱼出口国。2020年,洪都拉斯第一产业产值为709.7亿伦皮拉,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1%。其中,咖啡出口额为8.7亿美元。
第二产业
洪都拉斯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多为小型企业。行业主要涉及轻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如食品、饮料、化工、水泥、造纸、木材加工、制糖、皮革、纺织业等。洪都拉斯经济严重依赖自然资源,尤其是耕地和矿产资源。工业主导产业为采矿业和纺织业。其中纺织业是洪都拉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其纺织品主要出口到美国和危地马拉等。2020年洪都拉斯的工业产值为1519.7亿伦皮拉,占GDP比重25.8%。其中:制造业938.9亿伦皮拉,占GDP16%;建筑业318.6亿伦皮拉,占GDP5.4%、水电业225.2亿伦皮拉,占GDP3.8%、采矿业37亿伦皮拉,占GDP0.6%。2010~2020年,洪都拉斯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从 38.4%上升至67.2%。工业生产主要位于圣佩德罗苏拉和特古西加尔巴 。截至2022年末,洪都拉斯最大矿场是加拿大布雷克沃特资源开发公司(Breakwater Resources Ltd)经营的莫奇托矿(El Mochito),该矿也是中美洲最大矿区,矿产主要是锌。
第三产业
洪都拉斯第三产业重点行业主要为金融服务业、进出口贸易、旅游业及数字经济等。2020年,第三产业产值3719.5亿伦皮拉,占GDP比重为62.1%。其中,贸易和汽车维修业823.5亿伦皮拉、占GDP比重14.1%;教育服务业438.2亿伦皮拉,占GDP比重7.5%;金融中介业361.3亿伦皮拉,占GDP比重6.2%;公共管理/社保/国防共340.7亿伦皮拉,占GDP比重5.8%;住宅303.6亿伦皮拉,占GDP比重5.2%;不动产/企业活动267.4亿伦皮拉,占GDP比重4.6%;社会和医疗服务212.5亿伦皮拉,占GDP比重3.6%;通讯业210.9亿伦皮拉,占GDP比重3.6%;交通仓储业194.5亿伦皮拉,占GDP比重3.3%;社区和个人服务业148.9亿伦皮拉,占GDP比重2.5%;酒店餐饮业115.7亿伦皮拉,占GDP比重2%。
金融服务业
洪都拉斯共有10余家外资银行,其中金融保险、不动产、中介服务等业务发展态势良好。2020年,萨尔瓦多金融公司(Óptima)以5000万美元收购洪都拉斯金融公司(Finsol)。洪都拉斯证券市场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共有两家,均为私有,受1988年颁布的 《证券交易法》规制及国家银行和保险委员会的监督。其中,总部设在圣佩罗苏拉的洪都拉斯证券交易所(Bolsa de Valores de Honduras,BVH)成立于1990年,受经济衰退影响于2004年关闭;总部设在特古西加尔巴的中美洲证券交易所(Bolsa Centroamericana de Valores,BCV)成立于1993年,至2020年,其股市交易量约为2056亿伦皮拉(Lempira)。
洪都拉斯中央银行(Banco Central de Honduras)成立于1950年,主要职能是制定和执行货币和汇率政策、管理外汇储备,维护国家金融体系稳定安全等。除国家银行和国家农业发展银行(BANADESA)外,洪都拉斯其余银行和金融机构均为私有。
洪都拉斯大西洋银行(Banco Atlántida)成立于1913年,原为在洪都拉斯从事香蕉出口的美国果品公司专用银行,现为洪都拉斯最大商业银行,在全国拥有184家网点、24家自助银行、600多位员工。
进出口贸易
洪都拉斯主要出口咖啡、香蕉、棕榈油、虾、食糖、烟草等农作物及锌、铅、银等矿产品,主要出口对象国为美国、欧盟和中美洲国家;主要进口机械、交通器材、电子设备、化工产品、燃料、润滑油、工业制成品和粮食等,主要进口来源国为美国、欧盟、中美洲国家和日本。2022年,洪都拉斯进口额152.37亿美元,出口额61.02亿美元,贸易逆差同比增长13.9%。其中进口前五大国分别是美国(34.0%)、中国(13.8%)、危地马拉(10.5%)、墨西哥(6.2%)和萨尔瓦多(5.4%);出口前五大国分别是美国(32.9%)、危地马拉(8.6%)、萨尔瓦多(8.3%)、德国(6.2%)和尼加拉瓜(5.6%)。非传统出口产品河虾、瓜类出口增加较快。
旅游业
洪都拉斯传统旅游景点有罗阿坦岛、科潘玛雅古城遗址等,特古西加尔巴、圣佩德罗苏拉、拉塞瓦、特鲁希略和海湾岛屿均是旅游业和旅馆业发达地区。随着国际游客受洪都拉斯特色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观光产业逐渐成为该国新兴产业之一。2020年,受疫情影响旅游业损失约12.39亿美元,飓风对旅游基础设施造成约1亿美元损害。全年旅游收入约16.52亿美元,占全国GDP的6.5%。
数字经济
拉丁美洲电子商务研究所数据显示,2020年,洪都拉斯29%的小微企业、47%的中型企业及48%的大型企业开始发展电子商务,使用数字平台进行在线销售。
公共债务
洪都拉斯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为“重债穷国” (HIPC)。2020年底,外债累计108.50亿美元,比2019年底增加13.3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5%。其中,公共部门外债90.96亿美元(多边债务59.60亿美元,双边债务11.80亿美元,商业债务18.00亿美元);私营部门外债17.60亿美元。2020年向洪都拉斯提供融资的国际多边机构有:中美洲经济一体化银行(6.40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665亿美元)、美洲开发银行(3.33亿 美元)和世界银行(2.44亿美元)。2021年4月,国际评估机构穆迪对洪都拉斯主权债务评级为B1,展望稳定;2021年5月,标准普尔对洪都拉斯主权债务评级BB-,展望稳定。
国际援助
洪都拉斯长期接受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提供的无偿援助资金。美国是洪都拉斯最大援助国,此外还有德国、西班牙、国际银行、美洲开发银行等。截至2018年,洪都拉斯收到各类援助63.56亿美元,用于执行1489个社会项目。2020年,洪都拉斯收到应对飓风灾害援助14.33亿伦皮拉,其中国际机构提供融资8.55亿伦皮拉;收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援助共73.98亿伦皮拉,其中国际机构提供融资14.21亿伦皮拉。
经济功能区
洪都拉斯政府建立非传统性出口产业,旨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促进贸易发展和扩大当地就业,建有保税区(Zona Libre)、加工出口区(Zona Industrial de Procesamiento para Exportaciones,ZIP)、旅游保税区(Zona Libre Turistica)和农业出口区(Zona Agricola de Exp ortación,ZADE)等多种特殊经济区形式。政府全方位开放通讯和能源等传统领域,鼓励外资企业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税收优惠政策园区内从事成衣、鞋类、制药、电子产品等商品的来料加工和组装业务。
1976年7月19日,洪都拉斯政府颁布《保税区法》。截至目前共建有24个大型保税工业园区,大部分位于毗邻科尔特斯港的经济中心圣佩德罗·苏拉市及周边卫星城镇,进驻超过300家企业。规模较大的保税区有绿谷(Green Valley)工业园、水牛(Buffalo)工业园与新城 (Villanueva)工业园。三家工业园入园外资企业超过100家,主要来自美国、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地,其中,95%以上从事纺织品加工 (成衣)和电子设备组装业务,绝大部分产品销往美国。2020年,洪都拉斯制造业出口9.33亿美元,是中美洲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
主要企业
国家电力公司
国家电力公司(Empresa Nacional de Energía Eléctrica)管理洪都拉斯电力系统,控制国家配电、商业化及电力输送等,其本身发电量占国家总发电量的30%。国家电力公司履行法律赋予职能。根据总统授权,国家电力公司为每月消费量低于150千瓦时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免费能源补贴。
国家电信公司
国家电信公司(Hondutel)(Empresa Hondureña de Telecomunicaciones (HONDUTEL))是依照1976年5月7日颁布的第341号法令而设立的国有企业,目的是规范洪都拉斯电信系统的技术化、现代化和扩展,以提升服务、盈利水平和管理行政效率。国家各级电信企业均具独立法人资格和资产所有权,职能是规范和授权火腿电台、科学、文化、电视和其他电信服务电台的安装和运营。
社会
教育
洪都拉斯教育系统遵循通过公共教育部进行集中控制的欧洲模式。根据法律,7~3岁儿童接受免费义务性初等教育;14~19岁的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非义务性的,须交纳学费。城市小学七年制,农村小学三年制。2019年全国文盲率为11.5%,小学入学率为91.2%。洪都拉斯拥有多所双语 (西班牙语和英语) 和三语 (西班牙语附英语、阿拉伯语和德语) 学校。高等教育由洪都拉斯国立自治大学管理。洪都拉斯其他高等学院还有洪都拉斯天主教大学、圣佩德罗苏拉大学、中美洲科技大学和洪都拉斯科技大学等。
洪都拉斯国立自治大学(Honduras 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简称UNAH)成立于1847年,最初设在首都特古西加尔巴,是洪都拉斯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在洪都拉斯多个重要城市设有教学机构。UNAH有一个由八个地区中心、五个远程中心和八个远程学习资源中心组成的网络,提供112个大学学位,有5个研究所:地球科学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经济和社会研究所、法律研究所和大学和平、民主与安全研究所。在中美洲,UNAH在全球QS排名中排名第8位,在拉丁美洲QS排名中位列第11位。
卫生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7年洪都拉斯全国经常性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11.7%。据洪都拉斯卫生部数据,2019年全国共有医疗机构1635家,其中基层医疗服务机构1078家,二级医院31家,医疗覆盖率82%。据联合国2020年人类发展指数,洪都拉斯为0.634,低于拉丁美洲地区0.766的均值,排名全球第132位,人均预期寿命75.3岁。贫困的城市和农村劳动者的医疗保健普遍不足。较低经济群体的死亡率很高,常遭受两个严重健康问题:营养不良和疟疾。2020年,洪都拉斯感染登革热25038人,其中,重症1777人,死亡9人。
文化事业
洪都拉斯悠久的童话、民间故事、神话等通过洪都拉斯土著人代代相传。殖民统治期间,正规教育的引入催生了最早的书面文学作品,大多西班牙语,具有宗教性质。洪都拉斯作家和诗人用西班牙语和土著语言创作了涵盖各种流派的作品。洪都拉斯文化机构包括位于特古西加尔巴的国家音乐学院(National School of Music)、共和国历史博物馆(Republican History Museum)、科马亚瓜考古博物馆(the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Comayagua)和科潘雕刻博物馆等。
由洪都拉斯政府出资建造的科潘雕刻博物馆,耗资100万美元,是洪都拉斯众多博物馆中很有特点的一座。考古学家里近年对王公墓宝及罗莎利拉神庙的考察、发掘成果都展现在这里。玛雅雕刻博物馆分成三个阶段建成。第一个阶段从1975年开始,建立了由陶器照片、修复品、图书资料等组成的研究中心;第二个阶段从1980年开始,主要是再现古代科潘玛雅遗址玛雅文化在经济、政治、宗教社会和体制方面的特点,同时撰写玛雅人石刻文化的发展史;第三个阶段从1985年开始,专门研究科潘镶嵌技术和文物保护。1996年8月,科潘“玛雅雕刻博物馆”落成,当时洪都拉斯总统和危地马拉总统都出席了庆典,博物馆为人们了解玛雅文化历史创造了条件。
媒体
洪都拉斯有33 个电视频道和74个有线频道。影响较大的电视台有国营TVC5台和TNC10 (教育台),另有TVC3台和7台,中美洲之声,洪都拉斯6、11、13台 等。民众可付费接收近百个电视频道,多为欧美国家节目。
全国有181家电台。当地具影响力的广播电台是洪都拉斯电台(Tropical Radio)和美洲电台(Radio America)两家。 其中,洪都拉斯电台为官方电台,美洲电台为商业电台。
当地发行量最大的四份国家日报为《时代报》( El Tiempo)、《新闻报》(La Prensa)、《先驱报》(El Heraldo)和《论坛报》(La Tribuna),内容覆盖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 有三份新闻周刊,《世界时代》、《洪都拉斯周报》和《市场报》。
当地有影响的网络媒体包括主流纸媒体网络版、Facebook (Facebook)、、Proceso Digital等网站 。
体育
足球、橄榄球、篮球、自行车、排球等是洪都拉斯受欢迎的体育项目。足球被视为一项民族运动,国家足球队在1982年、2010年和2014年的国际足联世界杯上表现出色。该队还参加了奥运会、联合国国际田联国家杯、美洲杯和其他国际足球赛事。洪都拉斯人每个村庄都会赞助一支球队或俱乐部参加比赛。国家足球队曾于1998年进入世界杯半决赛,并在1999年的泛美运动会中取得第二名。为配合旅游业发展需求,洪都拉斯在北部海岸坎农岛(Cannon Island)周围的度假区建造许多体育和娱乐设施进行潜水、游泳和钓鱼运动。
环保
洪都拉斯于1974年1月10日成立国家森林发展协会(COHDEFOR),宗旨是合理利用本国森林资源,保护、改善和保证本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环保管理部门自然资源、环境和矿业部(SERNA)成立于1993年6月30日,承担履行和监督洪都拉斯环境法及有关环境政策职责,负责本国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修复等。洪都拉斯重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并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如《环境法》《农业发展和现代化法》《水法》《林业、 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法》《矿业法》《渔业法》等。
社会保障
洪都拉斯政府2020年平均最低月工资标准为10022.0伦皮拉,平均最低小时工资标准为41.8伦皮拉。根据洪都拉斯劳动法,雇主需要交纳员工社保基金,包括IHSS(国家社保局)社保金(用于员工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缴费比例为10.7%,员工和雇主分别负担3.5%和7.2%)、INFOP(国家职业培训学院)培训费(用于帮助劳动者再就业和技能培训。缴费比例为1%,由雇主全额负担)、FOSOVI(社会住房基金)住房公积金(用于帮助职工购买住 房。缴费比例为1.5%,由雇主全额负担)。2020年3月,洪都拉斯宣布两批经济救济措施,包括银行债务重组、“住房圆梦”计划、向80万户贫困家庭(约320万人)免费发放基本食品、向全国19万小农户发放“支持生产救济金”等。
社会治安
洪都拉斯是中美洲治安最差国家。帮派和犯罪团伙之间因贩毒和争夺地盘引发的凶杀、抢劫、偷盗等犯罪现象层出不穷。洪都拉斯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最暴力和最危险的国家之一, 在中美洲排名第二位,仅次于萨尔瓦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民日常随身持枪防身,在城市市中心经常可看到武装警察四处巡逻。根据洪都拉斯公安部统计,2022年洪发生凶杀案3435起,比2021年3941起减少12.8%(506起),每10万居民凶杀死亡人数为35.8人,是过去10年凶杀犯罪率最低水平。自杀率下降21.5%,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0.3%。枪支是主要犯罪凶器(当地居民可合法持有枪械),使用枪支数量按男女比例分别增长77.3%和68.7%。
交通
洪都拉斯崎岖不平导致主要发展公路,公路承载着绝大多数货运量和几乎所有客运量。西北部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而内陆山区和东北沿海地区交通闭塞,物资流通主要依靠牲畜。首都特古西加尔巴四周群山陡峭,与外界的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和航空,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没有铁路的首都之一。
公路
洪都拉斯南北交通主要靠泛美公路和南北公路,连接首都和主要港口,公路总长约2万公里。主要公路网的核心是连接太平洋港口的南北高速公路,连通特古西加尔巴和圣佩德罗苏拉。泛美公路连接洪都拉斯与萨尔瓦多、尼加拉瓜且与太平洋平行,其中,泛美高速公路(泛美公路的一部分)横穿洪都拉斯南部约100英里。由于道路长期缺乏维修与新的投资,整体路况欠佳。
铁路
洪都拉斯铁路运输集中在北部沿海地区,以香蕉和甘蔗专用货物运输线为主。全国共有三条铁路,总长1780千米。其中可运行铁路有1004千米。三条铁路中目前均由位于圣佩德罗·苏拉的洪都拉斯国家铁路公司(FCNH)管理。其中,国家铁路从科尔特斯港到圣佩德罗苏拉主要用于运输木材和农产品。特拉(Tela)铁路曾属于联合果品公司,1975年转为政府经营。该条铁路全长785千米,始建于20世纪初,之后绝大部分被废弃,目前仅余约4千米可使用,为东部苏拉河谷和沿海平原种植园提供服务。第三条铁路沿海岸平原向东至巴尔法特(Balfate),有支线可延伸至阿甘山谷(Aguán Valley)。
航空
洪都拉斯共有四个国际机场,开通有多条欧美直达航线。其中,首都特古西加尔巴的通孔廷机场(Toncontín International Airport,TGU),距市中心6公里,年运输旅客约60万人。通孔廷机场跑道短,适合现代喷气式飞机旅行。其他三个机场分别是圣佩德罗·苏拉的拉蒙·维莱达·莫拉莱斯国际机场(Ramón Villeda Mora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拉塞瓦市的戈罗松(Goloson)机场和旅游胜地巴伊亚岛的罗阿坦机场。其中莫拉莱斯国际机场为全国最大机场。国内另有小型机场19个,用于补充铁路和公路的城际巴士和卡车服务等。
在洪都拉斯经营的中国国航主要有:飞往美国、亚特兰大、、等的阿维安卡航空(AA)和美国联合航空(UA);飞往墨西哥城墨西哥国际航空(Aeromexico);飞往中美洲邻国的塔卡(Taca)、科帕(Copa)和阿维安卡航空(Avianca);飞往、荷兰的伊比利亚航空(Iberia)和荷兰皇家航空公司(KLM)等。国内航空公司包括索萨航空(Aerolinea Sosa)、玛雅天空(Cielo Maya)和易斯天空(Easysky)三家本土小型航空公司,共经营10余条国内航线。
航运
洪都拉斯所有港口均由国家港务局运营。主要港口有科尔特斯港、卡斯蒂亚(Puerto Castilla)、埃内坎(Puerto de Henecan)、拉塞瓦、特拉、罗阿坦等。前三个为货物贸易港口,后三个专用于停靠豪华游轮,前四个港口由洪都拉斯国家港口公司(ENP)负责运营。其中科尔特斯港为中美洲设施最具现代的综合性港口,24小时作业,可停靠大型商船,货柜装卸设备齐全,是拉丁美洲地区三个通过美国政府安全检验认证(CSI)的港口之一,货轮抵达美国后可免检直接入境。科尔特斯港是全国最大港口,承担了全国出口贸易的一半。埃内坎港位于太平洋,是美国西部和亚洲货物的主要进出港。洪都拉斯国内航道总长465千米,船只306艘,内陆航道仅供小型船只航行。拉塞瓦每天都有前往罗阿坦岛等巴伊亚群岛的许多船次。洪都拉斯至美国港口的海运时间约3~5天,每周前往迈阿密的班轮约为十个,前往新奥尔良、纽约和欧洲的游轮每周约为四班。
公共交通
洪都拉斯以山地为主,路况较差,无地铁或轻轨交通,主要靠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公共巴士较便捷。公共巴士班数比较多,特古西加尔巴的巴士总站大多分布在科马亚圭拉城,圣佩德罗·苏拉当地的中央巴士总站是国际巴士和国内巴士的综合搭乘点。
人文
概述
洪都拉斯是玛雅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于世的科潘遗址位于国境西部,曾是玛雅人宗教、文化中心之一。古代玛雅人遗留下来大量象形文字、口头文学、传说、演奏乐、歌曲、舞蹈等。洪都拉斯美洲原住民固守自己的习惯和传统,印第安人古老习俗保留至今。虽然天主教已普及到每一个村落,但印第安人仍然虔诚地信仰自己的神灵。洪都拉斯人十分喜爱音乐和舞蹈,在北部地区,人们最喜爱跳的是曼斯卡罗舞。
民俗礼仪
生活习惯
洪都拉斯人非常注重称谓。在社交场合,对成年男子一般称先生,对已婚妇女称夫人或太太,对未婚女青年称小姐,并加上学衔或职衔同称呼连用。熟人见面行握手和亲吻礼并互致问候,告别时要握手或亲吻,并说些“再见””祝您幸福”“祝您运气好”之类的话。交谈时忌讳问妇女年龄和议论第三者。天主教徒忌讳“13”这个数字。尤其13号是星期五时,一般不举行活动。
传统习俗
洪都拉斯人的婚姻与西班牙和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国家情况类似,按天主教习俗进行婚配。美洲原住民除接受天主教并按天主教习惯举办婚事外,也按传统习惯恋爱、结婚。丧葬按西班牙天主教习俗进行,印第安人接受天主教丧葬礼俗或保留本民族丧葬习惯。洪都拉斯当地人很少盖高楼,城市中心矮房子连成一片,看上去更像是山村小镇。甚至还有人用汽油桶和废旧巴士搭建房子居住。
洪都拉斯人给孩子取名普遍有创意,思路不受世俗限制。比如有的人叫“汽车轮胎”“闪亮插头”,还有人叫“感谢上帝”。洪都拉斯是玛雅人发源地。玛雅人遗风之一是用喜爱的事物给人取名。洪都拉斯曾出现过18位玛雅王,名字千奇百怪。如“十八只兔子”“蛇的嘴巴”,而他们手下的将领名字则更古怪,有叫“抽烟”的,还有叫“棍子”的。即使现在,克林顿和里根都是使用率很高的名字。政府于21世纪初立法,禁止人们再起“莫名其妙的名字”,名人名字也在被禁之列。
洪都拉斯西北部一些村镇,男人可以将自己的老婆“休掉”并拉到集市上拍卖,或拿去跟别人的妻子交换。被买来的老婆可以再度被拍卖。这些民俗是继承了玛雅遗风。当年玛雅人将抓获的男俘虏全部杀掉祭神,而女人则可被充当妻子或拿去交换。对于这种当地习俗,政府只得颁布法令,换妻不能私下交易,只能在每3个月一次的“人集”进行。
民间艺术
洪都拉斯以其充满活力的音乐和舞蹈受到非洲和土著文化的影响。加里福纳人是非洲奴隶和土著人的后裔,以传统音乐而闻名,其中包括鼓和马拉卡斯等打击乐器。伦卡人有自己的音乐和舞蹈传统,其特点是步法错综复杂,服装色彩艳丽。
音乐
洪都拉斯民俗音乐用木琴、吉他等乐器演奏。蓬塔(Punta)是该国最受欢迎的舞蹈和音乐风格;其他风格还有萨尔萨(萨尔萨舞),雷格(reggae),梅伦格(merengue)和雷格特(reggaeton);墨西哥牧场(Mexican rancheras)在洪都拉斯内陆农村地区很受欢迎。加里福纳音乐旋律融合了非洲和美洲印第安的元素,常用三种不同的鼓伴奏舞蹈,遇有仪式庆典,观众也参与其间,与表演者共舞。歌词是加里福纳人历史和传统知识的载体,如木薯种植、捕鱼、独木舟制作和用陶土建筑房屋。歌词含有大量讽喻,专门用于讽刺某些行为表现。
舞蹈
洪都拉斯美洲原住民喜欢喝酒、跳舞,并以酒量大而自豪。跳舞时穿戴华丽的服饰,服饰上有好看的羽毛、硬币、镜子等装饰品。用木头、芦苇、葫芦等做成各种乐器,如笛子、小号、木琴、竖鼓等。印第安人跳舞通宵达旦,有时延续六、七天。北部地区的人们喜欢跳“曼斯卡罗”舞,表演者佩戴各式各样假面具,身上涂上颜色,随着铿锵鼓乐声翩翩起舞。音乐节奏感强、乐曲抑扬顿挫。农村里,每逢节日或结婚管喜庆日子,男女老少聚集在广场上,边饮酒,边跳舞,热闹非凡。
民族服饰
洪都拉斯人日常大都穿西装,美洲原住民在重大节日穿本民族服装。传统服装呈现当地各民族的多元文化特色。
民间工艺
洪都拉斯拥有丰富艺术和工艺遗产,培养了许多知名画家,如洛佩斯·罗德兹诺(López Rodezno),他创立了国家美术学院。洪都拉斯印象派画家对洪都拉斯乡村街景的绘画也相当著名。
特色节庆
洪都拉斯全国性节日众多,主要包括苏亚巴圣母(Virgen de Suyapa)纪念日(2月3日)、圣周(3月或4月复活节前周四、五)、美洲大陆纪念日(4月14日)、国旗日(9月1日)、独立纪念日(9月15日)、弗朗西斯科·莫拉桑将军诞辰(10月3日)、哥伦布日(10月12日)和圣诞节(12月25日)等。其中,苏亚巴圣母纪念日和国旗日为当地风俗节日。部分城镇除常规节日外,还有妇女日(1月25日)、父亲节(3月19日)、母亲节(5月第二个周日)、植树节(5月30日)、教师节(9月17日)及其他民间节日。洪都拉斯各地还经常举行嘉年华、游行和集市,以庆祝宗教节日和其他特殊活动。
每年4月12日的蓬塔戈尔达节(Puntagorda),是加里福纳人庆祝首次来到罗阿坦岛蓬塔戈尔达社区的节日。当地人身着鲜艳服装走上街头,击打鼓点,跳起欢快的蓬塔舞。
洪都拉斯中北部约罗省每年6月第二周举办的“鱼雨节”。洪都拉斯人很喜欢吃鱼。在每年5月至7月间,洪都拉斯一些地区会下“鱼雨”。在鱼雨到来之前,天上乌云滚滚,大风呼啸,强风暴雨大约持续两三个小时之后,数百条活鱼便落在地面上。当地流传关于“鱼雨”的传说:1856年,一位名叫苏比让拿的西班牙神父来到洪都拉斯,为帮助穷人,他连续三天三夜祈祷并请神赐予食物,自那时起就开始下鱼雨了。从1989年起,洪都拉斯人每年都会庆祝“鱼雨节”。
拉塞瓦(La Ceiba)是洪都拉斯最受欢迎的狂欢节,包括为期一周的音乐、特色美食和展览庆祝活动。拉塞瓦也是中美洲最大狂欢节,每年吸引50万狂欢者。狂欢节是为了纪念城市的守护神—圣伊西德罗(Saint Isidore)。其主题活动是在五月的第三或第四个星期六在卡纳瓦尔(carnaval)圣伊西德罗大道上举行的盛大展览游行。
饮食
洪都拉斯城市居民主要饮食为西餐。当地人主食多以豆子米饭和玉米饼(Tortillas)为主,饮料有啤酒、可口可乐、咖啡和玉米酿成的饮料。当地主要食物包括猪肉、牛肉、鸡、鱼、玉米、豆类、大米、香蕉树、木薯等,当地人喜食豆饭、肉汤。常见水果有香蕉、菠萝、芒果、西瓜和木瓜等。传统饮品是咖啡、朗姆酒、甘蔗酒、红酒等。美食融合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西班牙和非洲美食风味。不同区域有自己的特色菜肴,如海螺汤、椰汁海鲜、烤牛肉片、炸鱼等,还有用玉米皮或车前叶包裹玉米面团、鸡肉或热带水果制作而成的馅饼等。
特产
洪都拉斯咖啡是从萨尔瓦多传入,生产高酸性优质咖啡。大都出口到美国和德国。咖啡等级依据平均海拔而定,在海拔700~1000米地带种植的咖啡属于中等,海拔1000~1500米地带种植的咖啡属于上等,海拔1500~2000米的咖啡属于特等。2016年,全国超过95家小型生产商种植该国94%的咖啡。现在,洪都拉斯是中美洲最大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典型洪都拉斯咖啡豆口感温和,醇厚度中等,品质最高的咖啡带有果汁饮料感,口感复杂。洪都拉斯18个省中有15个省种植咖啡,全国有6个精品咖啡种植区,分别为科潘 、奥帕拉(Opalaca) 、蒙特西洛(Montecillos,在马卡拉销售)、科马亚瓜 、阿加塔(Agalta)和埃尔·帕拉伊索。每个产区的咖啡都有独特风味特征,质量最好位于西南部的马卡拉(Marcala) 地区。
洪都拉斯科潘、东南部埃尔帕拉伊索省的丹利镇(Danli)以及弗朗西斯科·莫拉赞省的塔兰加山谷(Talanga Valley) 是雪茄烟叶主产地。洪都拉斯种植的雪茄烟叶品种主要是古巴品种,如“Crillo 98”和“Corojo 99”。雪茄烟叶整体特点与古巴类似,烟草香气浓郁,口感稍强烈且略带芳香。此外还有源自该国的野生烟草品种“Copaneco”(科帕内科) 以及“Connecticut Shade”(康狄格州阴植品种)和“Honduras-Sumatra”(洪都拉斯-苏门答腊岛品种)。
国家象征
国旗
洪都拉斯共和国国旗采用于1949年1月18日。呈长方形,长宽比为2:1,由三个宽度相等的长方形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蓝、白、蓝;白色长方形中间有五颗蓝色五角星,寓意加勒比海与太平洋和平共存。国旗颜色来自原中美洲联邦共和国国旗的颜色。蓝色象征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白色象征对和平的追求;五颗五角星是1866年添加的,代表组成前中美洲联邦的五个国家能再次实现联合的惠望。上下排各为两颗,中间为一颗,分别代表着相邻的五个中美洲国家(左上角是危地马拉、右上角是萨尔瓦多、左下角是尼加拉瓜、右下角是哥斯达黎加),正中央的星星则代表洪都拉斯。
国徽
国徽为椭圆形。其中的三角形象征平等和正义,两个塔状建筑物象征主权和独立。海洋图案象征这个国家位于加勒比海和太平洋之间的地理位置。椭圆形图案上部两旁各饰一个羊角,象征丰富的自然资源,羊角饰以红色的鲜花。一束箭位于椭圆形图案背后,表示纪念土著居民。椭圆形图案矗立于长有常青松的山坡上。山坡上交叉排列着多种劳动工具。位于山坡之边的房屋,象征玛雅人文化。椭圆形的白色宽边上用黄色西班牙文写着:“洪都拉斯共和国,1821年9月15日”和“自由、主权、独立”。
国歌
洪都拉斯国歌是《您的旗是天国之光》(西班牙语:Tu bandera es un lampo de cielo)。由卡洛斯·哈特林(Carlos Hartling)作曲,奥古斯托·康斯坦西奥·科埃路(Augusto Constantino Coello)作词,采用于1915年。
国父
迪奥尼西奥·德埃雷拉(Dionisio de Herrera,1781~1850),洪都拉斯自由派政治家。1824~1827年为洪都拉斯首任国家元首,1830~1833年为尼加拉瓜国家元首。1834年当选萨尔瓦多国家元首,但他没有接受这个职务。他是中美洲唯一一位当选三个国家元首的人。德埃雷拉是洪都拉斯国徽创作者,被称作洪都拉斯国父(Padre de La Patria)。
国鸟
洪都拉斯国鸟是绯红金刚鹦鹉(英文名: Scarlet Macaw,拉丁学名: Ara macao),当地称为“Guara roja”。绯红金刚鹦鹉是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一种红色、黄色和蓝色的大型鹦鹉,属热带金刚鹦鹉,原产于热带潮湿常绿森林。其体型较大,有形似镰刀状的喙,长长的尾巴,每只脚爪前后各有两个脚趾。1993年6月28日宣布为洪都拉斯国鸟,以提高该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在洪都拉斯许多地方都能见到绯红金刚鹦鹉形象,街头壁画、纸钞、古代玛雅建筑遗迹等,是该国精神象征。2021年,两只飞翔五彩金刚鹦鹉出现在洪都拉斯中央银行发行的面值200伦皮拉流通纸币背面。
国花
洪都拉斯国花是须唇喙果兰。须唇喙果兰(Rhyncholaelia digbyana)的中文正名是喙丽兰,兰科喙丽兰属大型附生兰。其株高20~30厘米,它的假鳞茎棍棒形,顶生1枚叶,长椭圆形,革质,先端比较尖,幼叶基部对折,老叶近平展。它的花单生且是顶生,花淡黄色或近白色,萼片及花瓣近相似,侧裂片环抱蕊柱,唇瓣伸展,且具有白色的长平邑雪萝树,散发香气扑鼻的柠檬香味,夜间更为明显。须唇喙果兰是洪都拉斯的本土植物,无论是低地森林,还是沿海地区都能适应且生长旺盛。它的花具有美丽、生气勃勃和与众不同的特点。1969年11月25日,洪都拉斯第96号法令,须唇喙果兰被宣布为洪都拉斯国花。
国树
1928年5月14日,通过第429号法令,洪都拉斯正式确认松树为洪都拉斯国树。卵果松是该国最丰富的树种之一,在森林中占主导地位,也是一种为洪都拉斯人带来最多经济利益的树种,故一般认为国树为卵果松。卵果松(Pinus oocarpa)是松科松树植物,以其独特的球形球果而闻名。树干直立,枝条长而展开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树冠。树皮厚而粗糙呈灰色或红褐色,带有裂缝,呈不规则的长鳞片状剥落。针状叶4~5针一束,为橄榄绿色或草绿色,边缘呈锯齿状,为雌雄同株植物。其成熟的球果卵圆形至球形。
风景名胜
世界遗产
科潘玛雅遗址
1570年,迭戈·加西亚·德·帕拉西奥(Diego García de Palacio)发现的科潘玛雅遗址(英语:Maya Site of Copan,西班牙语:ruins of Copán)是玛雅文明最重要的遗址之一,直到19世纪才被发掘出来。遗址位于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西北部约225千米处的科潘省,坐落于13千米长、2.5千米宽的峡谷地带,海拔600米。科潘玛雅古城遗址是玛雅文明中最古老及最大的古城遗址,以极高艺术性浮雕雕刻而闻名。其面积约15万平方米,核心部分为宗教建筑,主要有金字塔祭坛、广场、6 座庙宇、石阶、36块石碑、雕刻、象形文字石阶等;外围是16组居民住房遗址。最接近宗教建筑的是玛雅祭祀的住房,其次是部落首领、贵族及商人的住房,最远处则是一般平民的住房。遗址中还有一个面积约300平方米的长方形球场。卫城以北主广场耸立的14块石碑,用5~10米高的石头刻成,雕有形影相依、栩栩如生的人物;碑上象形文字为碑文,记载当时玛雅人发生的重要事件。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址周边面积有约84.7公顷的科潘考古公园用来加强对遗址的保护。科潘玛雅遗址是科潘河谷所发现4000多处遗迹中最重要一处,已成为展示玛雅艺术的文化博物馆。
普拉特纳河生物保护区
普拉特纳河生物保护区(Río Plátano Biosphere Reserve)位于普拉特纳河分水岭上,是中美洲为数不多的热带雨林遗迹之一,拥有多种多样的植物和野生动物。保护范围包括从山区源头到加勒比海海岸河口的整个普拉特纳河流域。保护区现存许多前哥伦布时期的遗址和岩画,生活着2000多名土著人,保留有当地人和土著社区生活文化传统。至今,普拉特纳河流域的土著人和非洲人后裔包括佩奇人、塔瓦卡人、米斯基托人和加里福纳人与梅索蒂斯混血儿都在一起生活。1982年,该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6~2007年和2001年两次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重要景点
海湾群岛及罗阿坦岛
海湾群岛坐落于西加勒比海,面积261平方千米。拥有热带风光、海底资源、远离现代文明环境、碧水沙滩,被称为“加勒比海的天堂”。其中罗阿坦岛是海湾群岛主岛,位于中美洲珊瑚礁顶部,距离洪都拉斯北部海岸50公里,面积240平方千米。古代玛雅人是罗阿坦岛的最早居民,该岛被誉为加勒比海“玛雅明珠”。17世纪的罗阿坦岛是海盗团伙基地,历史上有名的“摩根船长”(Henry Morgan)曾在此处活动。20世纪70年代,岛上居民约13000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2013年,岛上居民增至53165人;游客人数从1998年的15000人增至2015年的120万人。
约华湖
约华湖位于洪都拉斯西北部圣巴巴拉、科尔特斯和科马亚瓜三省之间。湖长22千米,湖面宽窄不一,最宽处14千米,面积285平方千米,湖中波光粼粼,周围奇峰耸立。约华湖是一个旅游胜地,游客可以在湖面钓鱼、猎鸭子或者周围山丘打猎。
苏亚巴圣母院
苏亚巴镇的苏亚巴圣母院(Catedral de Suyapa)。院内保留的圣母像长80 厘米,制作相当精巧细腻,被称为苏亚巴圣母保护像。此外,该镇也是容纳洪都拉斯民族艺术的宝地,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